(接上期)
5.6 脱模机构
5.6.1 简介
  在注塑成型的每—循环中,塑件必须由模具型腔中脱出,脱出塑件的机构称为脱模机构或推出机构。 
5.6.1.1 脱模机构的结构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  脱模机构的结构如图156所示。 推出零件直接与塑件接触,将塑件推出型腔,在图156 中为推杆l;推杆需要固定,因此设推出固定板2和推板5,两板由螺钉联接,注塑机上的顶出力作用在推出板上;为了使推出过程平稳, 推出零件不致于弯曲或卡死,常设有推出系统的导柱4和导套3;推板的回程是靠复位杆7实现的;最后一个零件就是拉料杆,它的作用都是勾着浇注系统的冷料,使其随同塑件一起留在动模。并不是所有的模具都必须有这些零件,这要由结构需要确定。有的模具还设有挡销8。挡销有两个作用,一是使推板与底销之间形成间隙,以便清除废料及杂物(多用于压制模结构中);另一作用是由调节挡销的厚度来控制推杆的位置及推出距离。
1—推杆;2—推出固定板;3—导套;4—导柱;5—推板;6—拉料杆;7—复位杆;8—挡销
图156 脱模机构
 
5.6.1.2 对脱模机构的要求
  (1)塑件留于动模  模具的结构应保证塑件在开模过程中留在具有脱模装置的半模上,即动模上。若因塑件几何形状的关系,不便留在动模时,应考虑对塑件的外形进行修改或在模具结构上采取强制留模措施,若实在不易处理时,应在另半模上,即定模上设脱模装置。
  (2)塑件不变形损坏  要保证塑件在脱模过程中不变形,这是脱模机构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。要做到这一点,首先必须正确地分析塑件对模腔的附着力的大小和所在部位, 以便选择合适的脱模方式和脱模位置, 使脱模力得以均匀合理的分布。
  由于塑件收缩时包紧型芯,因此顶出力作用点应尽可能靠近型芯。 同时推出力应施于塑件刚度强度最大的部位, 如肋部、 壳体侧壁等处, 作用面积也应尽可能大一些。
  塑件与型腔的附着力,多由塑件收缩引起,它与塑料的性能、 塑件的几何形状、 模具温度、 冷却时间、 脱模斜度以及型腔的表面粗糙度有关。由于影响因素较多,精确计算异形制件的脱模力比较困难,常用与类似制件比较的方法,即收缩率大、壁愈厚、型芯形状复杂、 脱模斜度小以及型腔表面粗糙度值高时,脱模阻力就大;反之则小。应综合上述因素来确定脱模零件的结构尺寸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  (3)良好的塑件外观  推出塑件的位置应尽量设在塑件内部,以免损伤塑件的外观。
  (4)结构可靠  脱模机构要工作可靠、运动灵活、制造方便、配换容易。
5.6.1.3 脱模机构的分类
  脱模机构可以按动力来源分类,也可以按模具结构分类。
  (l)按动力来源分类  动力来源是指以什么作为动力使塑件脱出, 常见的有手动脱模、 机动脱模液压和气压脱模。
  a. 手动脱模。当模具分模后,用人工操纵脱模机构,脱出塑件,多用于注塑机不设脱模装置的定模一方。
  b.机动脱模。靠注塑机的开模动作脱出塑件。 开模时塑件先随动模一起移动,到一定位置时,脱模机构被注塑机上固定不动的顶杆顶住而不能随动模移动。 动模继续移动时,塑件由脱模机构推出型腔。
  当定模部分也设脱模机构时,可以通过拉杆或链条等装置,在动模开到一定位置时,拉动定模脱模机构,实现机动脱模。
  带螺纹的塑件可用手动或机动实现旋转运动,脱出塑件。
  c.液压脱模。 注塑机上设有专用的顶出液压缸, 当开模到一定距离后,活塞动作,实现脱模。
  d.气动脱模。利用压缩空气将塑件由型腔中吹出。
  (2)按模具结构的分类  由于塑件形状的不同, 脱模机构可分为简单脱模机构、双脱模机构、顺序脱模机构、二级脱模机构、浇注系统脱模机构,以及带螺纹塑件的脱模机构等。
5.6.2  脱模力计算
  塑件在模具中冷却定型时,由于体积收缩,其尺寸逐渐缩小,而将型芯或凸模包紧,在塑件脱模时必须克服这一包紧力。对于不带通孔的壳体类塑件, 脱模时还要克服大气压力。此外,尚需克服机构本身运动的摩擦阻力及塑料和钢材之间的黏附力 。
  开始脱模时的瞬间所要克服的阻力最大,称为初始脱模力,以后脱模所需的力称为相继脱模力,后者要比前者小,所以计算脱模力的时候,总是计算初始脱模力。
  所需的推出脱模力可按图157所示估算, 即
  F2=F1cosα
  F3=F'3=F1sinα
  F4=μF2=μF1cosα
  于是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F脱=(F4-F'3)cosα
            =(μF1cosα-μF1sinα)cosα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=F1cosα(μcosα-sinα)       (50)
  式中:F1——制件对凸模的包紧力,N;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F2、F3—— F1的垂直和水平分量,N;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F'3——凸模表面对F3产生的反作用力,N;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F4——沿凸模表面的脱模力,N ;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F脱——沿制件出模方向所需的脱模力,N;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α——脱模斜度或凸模侧壁斜角,°;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µ——塑料在热塑状态下对钢的摩擦因数,
  约取 0.2左右。
 (a)静止状态               (b)脱模状态
图157 塑件脱模时的受力情况
其中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F1=Lchp包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51)
  式中: Lc——凸模成型部分的截面周长,mm;
  h——凸模被制件包紧部分的高度,mm;
  p包——制件对凸模的单位包紧力,MPa,
  其数值与制件的几何特点及塑料性质有关,一般可取8~l2 MPa。
5.6.3  简单脱模机构
  简单脱模机构是最常见的结构形式, 包括推杆脱模机构、 推管脱模机构、 推板脱模机构、 活动镶件或凹模脱模机构、 多元件综合脱模机构和气动脱模机构等种类 。
5.6.3.1 推杆脱模机构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  推杆是推出机构中最简单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。 由于推杆加工简单,更换方便,脱模效果好,因此在生产中广泛应用。但是,因为推出面积一般比较小,易引起应力集中而顶穿塑件或使塑件变形,所以很少用于脱模斜度小和脱模阻力大的管件或箱类塑件。
  (1) 推杆设计注意事项
  a.推出位置。推杆的推出位置应设在脱模阻力大的地方,如图158所示。盖或箱类塑件,侧面是阻力最大的地方,因此在端面设置推杆是理想的,而在里面设置推杆时,以靠近侧壁的地方为好。如果只在中心部分推出,可能会出现裂纹或顶透塑件的现象。当塑件各处脱模阻力相同时,推杆应均等设置,使塑件脱模时受力均匀,以免塑件变形。局部有细而深的凸台或肋时,如果仅以推杆推侧壁,会产生裂纹,甚至使塑件局部留于模具内,所以必须在凸台或肋的底部设推杆(见图159),以便可靠的脱模。
图158 推杆推出形式
图159 肋部增设推杆结构
  推杆不宜设在塑件最薄处,以免塑件变形或损坏,当结构需要设在薄壁处时,可增大推出面积来改善塑件受力状况。图160所示是采用推出盘推出的形式 。
  b.直径。推杆直径不宜过细,应有足够的刚度承受推出力,当结构限制推出面积较小时,为了避免细长杆变形,可设计成阶梯形推杆,如图159中顶肋部的推杆。
  c.装置位置。推杆端面应和型腔在同一平面或比型腔的平面高出0.05~l mm,否则会影响塑件使用。
  d.数量。在保证塑件质量,能够顺利脱模的情况下,推杆的数量不宜过多。当塑件不允许有推出痕迹,可用推出耳的形式,如图16l所示, 脱模后将推出耳剪掉。
图160 推出盘推出
 图161 推出耳形式
  按照塑件的形状,推杆的端面形状除了最常用的圆形外,还有各种特殊的断面形状。这些特殊断面形状的推杆,其本身的加工和热处理并不太困难,但是孔的加工则很困难, 必须用电火花等特殊加工方法,因此应尽量少采用。
  (2)推杆形状与尺寸  推杆的材料多用45钢、 T8或Tl0。推杆头部要淬火处理达50HRC以上,表面粗糙度值Ra要求在 0.8 µm以下,推杆的滑动配合部分 Ra为 0.8 µm即可,其他部位的表面粗糙度值还可以大些。图162所示为各种推杆形式。A型是最简单的结构形式,应用最广,直径d与型腔部分推杆孔的配合一般为 H7/f8,装配部分应保证有 D-d=4~6 mm的轴肩固定,轴肩厚约4~6 mm。这三部分尺寸关系也适用以下几种形式。B型是阶梯形推杆,用于推杆直径较小的情况,为了增加推杆的刚度,将非推出部分直径扩到d1,一般d1=2d。 C型为阶梯式插入杆结构,由于推杆较细,与塑料接触的滑动配合部分要选用优质钢材。因此,直径为d的部分插入d1,插入部分用过渡配合,长度 M=(4~6)d,然后以焊接固定(C型下面两图所示)。D型是特殊断面形状的直接切削加工的推杆。E型是特殊断面插入式推杆,为了防止拔出,在杆的两端铆接使之固定,插入部分长度 M=(l~2)d,O=(0.3~0.5)d,P=(0.4~0.7)d,Q=3~4 mm。以上各种形式推杆的L和N值由结构决定。图163是各种推杆的应用实例, 图 163(a)为 A型推杆应用实例,推杆与推杆孔的配合部分长度 S= (2~3)d;图 163(b)、(c)为阶梯形推杆的整体式和插入式应用实例, 由于推杆直径较小,配合部分长度一般等于10 mm。图 163(d)、(e)是特殊断面的推杆整体式和插入式实例。 

图162 推杆形状

图163 各种推杆应用实例
  (3)推杆与推出固定板的连接形式  推杆的固定形式如图164所示, 图164(a)是最常用的结构形式;图 164(b)采用了垫块或垫圈来代替固定板上的凹坑,使之加工简化;图164(c)的特点是推杆高度可以调节,螺母起固定锁紧作用;图 164(d)的结构用于推杆固定板较厚的情况,推杆采用螺钉紧定;图164(e)用于细小的推杆,以铆接的方法固定;图 164(f)用于粗大的推杆,采用螺钉紧固的方法。

图164  推杆的固定形式
5.6.3.2 推管脱模机构
  推管是推出圆筒形塑件的一种特殊结构形式,其脱模运动方式与推杆相同。 由于塑件几何形状呈圆筒形, 在其成型部分必然设置一个型芯,所以要求推管的固定形式必须与型芯的固定方法相适应 。  
  图165(a)所示为型芯用圆销或键固定的方式,要求推管在轴向开槽,容纳与圆销(或键)相干涉部分,槽的位置与长短依模具结构和推出距离而定,这种形式型芯的紧固力较小;图165(b)所示为型芯固定在模具底板上的形式,型芯较长,但结构可靠,多用于脱模距离不大的场合;图165(c)所示推管在型板内滑动, 可以缩短推管和型芯的长度,但型板的厚度增加。

1—推板; 2—推管; 3—方销; 4—型芯; 5—塑件
图165 推管推出结构
  推管的材料和推杆一样,多用45钢、T8 或 Tl0等。 端部要淬火,硬度达50HRC以上,表面粗糙度值Ra要求在0.8 µm以下,滑动配合部分Ra为 0.8 µm,其他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值还可以大些。
  推管的形状如图166所示。 推管的内径与型芯配合,外径与模板配合,一般均为间隙配合。 对于小直径推管取三级精度,大直径推管取二级精度。 推管与型芯的配合长度为推出行程加3~5 mm,推管与模板的配合长度一般等于(0.8~2)D,其余部分扩孔,推管扩孔直径为(d+0.5) mm,模板扩孔直径为(D+l) mm。
图166 推管的形状
 
5.6.3.3 推板脱模机构(推板推出机构)
  凡是薄壁容器、 壳体形塑件以及不允许在塑件表面留有推出痕迹的塑件,可采用推板脱模。推板推出的特点是推出力均匀,运动平稳,且推出力大。 但是对于非圆外形的塑件,其配合部分加工较困难,图167中介绍了5种推板脱模结构。其中,图167(a)、(b)推板与推件板之间采用了固定连接,以防止推板在推出过程中脱落。在生产实践中也经常见到推板和推件板之间无固定连接的形式,如图167(c)、(d)、(e)所示,只要严格控制推出距离,导柱有足够的长度,推件板也不会脱落。图167(a)、(e)应用最广;图 167(b)是推板镶入动模板内,结构比较紧凑, 图167(c) 的结构适用于两侧具有推出杆的注塑机,模具结构可以大为简化, 但推板要适当增大和加厚,以增加刚度; 图167(d)是用定距螺钉的头部顶推件板,定距螺钉的另一端和推板连接, 这样可以省去推出固定板。
1—推板;2—推件板
图167 推板脱模结构
  推板脱模结构不必另设复位机构。在合模过程中, 待分型面一接触,推板即可在合模力的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。
  为了减少脱模过程中推板和型芯的摩擦,在推板和型芯之间留有0.2 mm的间隙,如图168所示。其配合锥度还起到了辅助定位作用,防止推板偏心而引起溢料 。
图168 带周边间隙和锥形配合面的推件板
  对于大型深腔的容器,特别是采用软质塑料时,若用推板脱模,应考虑附设进气装置(见图169),以防止在脱模过程中塑件内腔形成真空,造成脱模困难,甚至使塑件变形损坏。当推板推出塑件,在型芯与塑件中间出现真空时, 图169所示结构是靠大气压力使中间进气阀进气的。还可以采用进气阀连接在推件板上的结构,如图170所示。
1—推件板; 2—推杆; 3—弹簧
图169 进气装置
图170 进气阀连接在推件板上的结构
5.6.3.4 活动镶件或凹模脱模机构
  有一些塑件由于结构形状和所用材料的关系,不能采用推杆、 推管、 推板等推出机构脱模时,可用成型镶件或凹模带出塑件。图17l 所示为利用活动镶件带出塑件的结构。图171(a)是用推出杆顶螺纹型芯。图171(b)是用推出杆顶螺纹型环,为便于螺纹型环安放,推出杆采用弹簧复位。图171(c)是利用成型塑件内壁突出都分的镶块推出。以上三种都是成型镶件和塑件一起推出模外。图171(d)是镶块固定在推出杆上, 塑件脱模时,镶块不与模体分离,故在推出动作完成后,尚需将塑件用手取下。图172所示为利用型腔脱模结构,塑件脱离型芯后还要用手将塑件从型腔中取出,因此型腔数不能太多, 否则取出塑件困难。
图171 利用活动镶件带出塑件的结构
图172 利用型腔脱膜结构
5.6.3.5 多元件综合脱模机构
  在实际生产中往往遇到一些复杂塑件,如果采用单一的脱模形式,不能保证塑件的质量,这时就要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多元件脱模结构,如图173所示。图173(a)是推杆、推板并用的例子,因为在型芯内有脱模阻力大的部分,若仅用推板脱模,可能产生断裂或残留的现象, 因此增加推杆,可保证塑件顺利脱模, 但是由于推杆在型芯内部,所以给型芯的冷却带来了困难; 图173(b)是局部有脱模斜度小且深的管状凸起, 在其周边和里面脱模阻力大,因此采用推管和推杆并用机构;图173(c)所示塑件与图173(b)所示塑件相同, 是采用推板和推管并用的机构。
(a)推杆+推板;   ( b)推杆+推管;   (c)推管+推板
图173 多元件联合脱模     
5.6.3.6 气压脱模机构
  使用气压脱模(如图174)虽然要设置通过压缩空气的通路和气门等,但加工比较简单,对于深腔塑件,特别是软性塑料的脱模是有效的。塑件固化后开模,通入0.l~0.4 MPa压缩空气,使阀门打开,空气进入型芯与塑件之间,使塑件脱模。
1—弹簧;2—阀杆
图174 气压脱膜
  图175 所示的结构用于深腔薄壁的塑件。为了保证塑件质量,除了采用推板推出外,还在这个板和型芯间吹入空气,使脱模顺利、可靠。
图175 推板与气动联合脱模
5.6.3.7 膜模系统辅助零件
  为了保证塑件的顺利脱模和各个推出部分运动灵活,以及推出元件的可靠复位,必须有以下辅助零件的配合使用。
  (1)导向零件  大面积的推出板在推出过程中,防止其歪斜和扭曲是很重要的,否则会造成推杆变形、 折断或使推板与型芯磨损研伤。因此,要求在脱模机构中设置导向装置,见图176。图176(a)、 (b)的导柱还起支承作用,以减少中间垫板的弯曲。对于生产批量小、 推出杆数量少的模具, 推出导向系统可以不用导向套, 如图176(a)所示;导柱也有固定在中间垫板上的, 如图176(c)所示。
  (2)复位杆(回程杆、反推杆)  脱模机构在完成塑件脱模后,为进行下一个循环,必须回到初始位置,除推板脱模外,其他脱模形式一般均需设复位杆。目前常用的回程形式有复位杆、推出杆兼复位杆、弹簧回程。
图176 推出系统的导向装置
a.复位杆回程。图177(a)所示复位杆的工作端面顶在不淬火的定模固定板上,为此须在固定板上镶入一淬火垫块,以免在工作中复位杆将定模固定板推出凹坑,影响准确复位;图176(b)所示复位杆是顶在淬火的分型面上。
  图177 复位杆
b.推杆兼复位杆回程。在塑件的几何形状和模具结构允许的情况下,推杆兼复位杆的形式如图178所示。
(a)简单式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b)复杂式
  图178 推杆兼复位杆结构
c.弹簧回程。利用弹簧的弹力使脱模系统复位,即弹簧回程。图179(a)是在弹簧的内孔装一定位杆,以免工作时弹簧扭斜;图179(b)是当推出板的空位不够时,将弹簧套在推出元件上的形式。使用弹簧回程结构简单,但须注意弹力要足够。因弹簧易失效,需按时更换。
图179 弹簧回程